黑西装、白讲台,本该是“和平”主题的安静一小时,结果直播间先起了风浪:线下座无虚席,线上弹幕却有人疯狂刷质疑。和平分享会开到一半,气氛像被人拽了电闸——谁在害怕这些照片被更多人看到?又是谁在这个节点上,非要把麦克风打成扩音器?
9月2日,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的报告厅里,来自法国的马库斯和伙伴松松、士杰站定开讲。时间点不巧不巧地恰到好处: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几天之隔。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校园活动,他们讲的,是618张历史底片背后的来处与去处——马库斯的外祖父罗杰·皮埃尔·劳伦斯,当年在上海法租界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侵华暴行的影像,留存了包括南京大屠杀现场在内的铁证。这次分享破天荒开通了直播打赏,结果功能一开,恶意账号就跟着进场:质疑照片真伪、不断刷屏、阴阳怪气问动机。其实在这之前,马库斯在直播里明确谢绝过打赏,不做广告、不想借名气赚钱;可当他把照片捐给中国、讲清楚来龙去脉时,舆论旋涡还是来了——有人骂“炒作”“蹭热点”,逼得他一度回法国,店铺被迫关门,团队搭建的历史网站也被黑得七零八落。直到有关方面完成严谨核验,确认影像来源于当年的底片,排除造假可能,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给他发了捐赠证书,还回赠一枚装有全部电子版的青花瓷U盘,风向才转了些。北京这场,他把前因后果坦坦荡荡讲给学生听,并且说:不能让只有受害国的人记住这些事,我们要把展览带到美国、欧洲、日本,让更多人面对事实。
这回直播的不顺,像极了一个“技术和价值错位”的典型:打赏原本只是平台的小功能,却在某些人眼里成了“捞钱”的靶子;质疑不是为了求证,而是为了搅局。更扎心的是,这种有组织的网络干扰并不新鲜——凡是有人坚持保存史料、传播真相,弹幕里就会冒出熟悉台词:真假?动机?谁资助?可笑的是,证据已经过权威核验,质疑还在原地打转;与其说是“事实分歧”,不如说是“立场焦虑”。从更大坐标这不是一场校园直播的小事故,而是“叙事权”的明抢暗夺。马库斯说,很多西方人对日军罪行几乎一无所知,甚至有人质疑731部队的罪证;还有人在美国论坛上写“攻克柏林的是美国”,这就不止是无知了,而是修正主义的集体合成。信息社会里,真相并不会自己跑赢谣言,它需要被一遍遍讲清楚、被一本本教科书认真写进去。马库斯捐出的这一批照片,正好戳破了“模糊化”的遮羞布;更有意思的是,捐赠引发的国际影响,竟然促使日本文部科学省删改了教科书里否认在华生物战的表述——事实有惰性,但也有惯性,它被按住得越久,反弹就越有力。
普通人的反应最动人。台下有个大四男生,从头到尾站着听完一小时,最后只说了一句“去国外讲的时候,注意安全”。这是最朴素的关心,也是对现实环境的直觉判断:讲真话,有时候比讲段子危险。还有个小朋友跟着家长来,眼睛亮晶晶地邀请他们“下次带法国小朋友一块儿来爬长城”——历史不只在纪念馆里,也在孩子对未来世界的想象里。再往前一点,8月7日,三人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参观,士杰被震得说不出话,后来坦言要寻求心理疏导;马库斯抹着眼泪,向中国人民说“对不起”,松松在旁边哽咽:这不是你的错。网友看了那段画面,留言里清一色的感谢和支持——这不是“消费情绪”,而是对一个家族长期守护证据的回应。要知道,劳伦斯家族付出的代价极其沉重:两个年幼儿子遭遇不幸,幸存的大儿子因目睹暴行留下严重创伤;这些底片被沉默地保存了半个世纪,老人临终前叮嘱“等中国强大了再交还”。后来,马库斯又看了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,拿自家翻印件一对,发现镜头与历史影像互相印证,他由衷地说:这样的作品应该让更多人看到。历史在现场,也在影像的互相照见里。
把镜头从一场分享会拉远,我们能看到两种文明面对历史的不同姿势:当弗吉尼亚州因为拆除雕像发生流血冲突时,中国的青年却在用AI修复幸存者口述,把记忆上云,免遭遗忘。一个在争抢“谁的雕像该竖着”,一个在追问“谁的证词不能倒下”。历史不是拿来比惨或互相拉扯的,它的价值,恰恰在于把“不可重来”的事情说给后来人。更现实的是,讲述从来要穿过阻力场:你要忍得住“动机论”,也要扛得住“阴谋论”;你要直面算法对流量的偏爱,也要耐心对抗修正主义的复活。好在,事实不是孤身一人。捐赠证书、青花瓷U盘、纪念馆里的陈列、电影里的重合画面,乃至教科书里不得不做的改动,都是“真相的证人”。而在现场,学生们的掌声、合影的笑脸、那句喊出口的“我们惟愿,世界和平”,是另一个层面的证言——它告诉我们,讲述并非徒劳,哪怕弹幕里有人捣乱。
更得承认的一点是,平台技术也该长点心。直播打赏不是原罪,但公共议题的传播需要更稳的机制:比如对恶意刷屏的识别更及时,对历史性内容的流量保护更明确,让“讲述者”不至于被算法反噬。马库斯团队曾多次表态谢绝打赏,这不是清高,是边界感。在这种边界感上,再叠加社会支持,才能让他们“去美国、欧洲、日本讲”的计划走得更远。风险是实打实的:在一些地方,历史记忆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扭成政治话术;但也正因此,巡回展的意义才更显眼——不是为了争面子,而是为了争事实。等他们走一圈再回来,那个大四男生说还想在同一块讲台上,听他们讲海外的见闻。到那时,或许会有更多国家的年轻人加入“请来我城市”的留言,更多孩子把“爬长城”的邀请换成“去我们的博物馆看看”。
活动围着三人的同学越来越多,签名、合影,不喧哗却热烈。离开前,大家一起喊出那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:“我们惟愿,世界和平!”谁会讨厌这样呢?可偏偏总有人不愿它落地。那就别停,继续把照片带出去,把展览搭起来,把故事讲下去。世界的耳朵很多,别只对着最吵的那只说话。
你怎么看直播打赏与历史传播这对“纠缠的关系”?对于即将开启的海外巡回展,咱们还能做点什么支持的务实小事?评论区说说你的主意,也许下一次,他们就带着你的问题,去敲开另一扇门。
实盘10倍杠杆,配资平台股票开户,温州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